中国人自古就把泡澡当作一件“大事”“乐事”,但现代人对于泡澡能治病却了解得很少。药浴养生是我国传统医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《黄帝内经》中的“其受外邪者,渍形以为汗”,是指外邪侵入而致病,可用热水浸浴,使邪从汗出。可见,古人药浴不仅是简单地泡澡除尘,而是通过泡澡这种方式防治疾病。
药浴小考
殷商时期,宫廷中就有在洗浴水中添加药物来防治疾病的方法;药浴疗法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《五十二病方》,《黄帝内经》中也记载着“其有邪者,渍形以为汗”;《金匮要略》中也记载了可治疗狐惑病的苦参汤等;隋唐时期,《外台秘要》等著作中记载了大量的药浴方,如有“令手面白净”的澡豆方和“浴身则香”的治诸身体臭方等;明清之际,医家吴师机的《理瀹骈文》一书中将药浴疗法详细地分为洗、沐、浴、浸、渍、浇、喷、巽、灌九类,还列举药浴方几十首,治疗范围遍及中医内、外、妇、儿等各科。
“药浴疗法历史悠久,其奠基于秦,发展于汉唐,充实于宋明,成熟于清,在历史上扮演着祛病疗疾的重要角色。”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周涛介绍,“如今的药浴种类繁多,不仅可以治病,还能美容养颜。”
药浴也要辩证
中药内服和外用的机理是一致的,皮肤和消化道是人体吸收药物的两大渠道,经皮肤“喝”进去的中药,也能发挥药物自身的作用。根据所选药物的不同性质,药浴可具有疏通经络、活血化瘀、驱风散寒、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、润肤止痒、调和阴阳、协调脏腑、通行气血、濡养全身等不同功效,并不能一言以蔽之。
《理瀹骈文》书中提到“外治之理,即内治之理”,医家吴师机认为“虽治在外,无殊治内”,皮肤“喝”下去的药,与经口腔服药并无差别。所以,药浴也讲究辨证论治,遣方组药也要根据患者的体质、病情而定。
臻济堂名医馆 电话:0379-63911888 地址: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新街172号
Copyright © 2018-2019 zhenjitang.cc All Rights Reserved. 技术支持 : 洛阳网络公司